作者:王晓培

6月10日,大型人文纪录片《传承》(智慧篇)带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人故事再度回到观众视野。节目溯源非遗的诞生之地和文化的起源之地,以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构建起传统技艺精巧面貌,用细腻的视听语言勾勒出文化韵味和传承之道,带领观众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,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。

《传承》(智慧篇)挖掘非遗的文化张力,以当代的视角、流行的方式,看见非遗里的文化中国。此次《传承》(智慧篇)通过《点线之间》《时光之鉴》《配比之妙》《火候之彩》《美学之码》《动静之力》《数据之恒》七个篇章,聚焦中华大地上的二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,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,深度挖掘非遗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。


【资料图】

经过代代传承,非遗的关键内核在于其历史感。《传承》(智慧篇)立足每一个非遗聚集地,对非遗现状的忠实记录和生动呈现,探寻古老的东方神韵、东方智慧。如,一支良弓的制作中弓与箭之间讲究“重弓重箭,轻弓轻箭”的重力配比,才能射程远、命中率高;又如,西藏唐卡永不褪色的原因在于矿物颜料内稳定的晶体结构。这些既有趣又硬核的原理解释,成为对理解非遗技艺的必要补充,使之在技法的复杂性之外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非遗技艺内核的精妙让人惊叹,但非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。《传承》(智慧篇)进一步纵向深挖,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非遗背后凝结着人类的巧思、温度和坚持。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游玉琼从事传统手工制茶40余年,她把基本技法开始传授给儿子,而儿子方舟学成归来,通过科学实验对焙火工艺进行传承的守望和创新,代代相传的是对于我们所来之处的守望,也是对于未来的期待。《传承》(智慧篇)不仅关注到非遗的保护,更用时代性的眼光发掘着非遗的传承方案,既照拂着源远流长的古老智慧,又谱写着非遗传承的全新篇章。

非遗是祖先在生活中对经验、规律的总结与运用,它源于对生活的观察,又运用于日常的生活,充满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实用智慧,承载的是古老的东方神韵与东方价值。《点线之间》一集介绍了明式家具的制作技艺,其中女眷椅凝练着中国古典榫卯结构稳定性的智慧,满足了修正坐姿、保持舒适度和尊崇东方文化礼仪的要求。节目介绍了很多非遗源自生活、源于文化的诞生机理和灵感来源,让古老的技艺在“术”与“器”的背后承载了更多“道”的理念和价值。

此外,从动态的传承关系出发,《传承》(智慧篇)聚焦非遗传承人,借助调研、寻访、提炼故事等形式,带领观众感受不同非遗技艺诞生地的风土人情,展现了传承过程的生动细节。节目历时两年打造,对50多个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和拍摄,展现了20余位国家级、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故事,真实的记录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文化内涵,而且别有趣味地诠释了非遗的丰富内涵。

《传承》(智慧篇)以细腻而丰富的视角,记录传承人与沉醉其中的手工技艺相伴时的一生,让大众看到非遗的生活温度和价值承载,触摸到非遗鲜活的生命力。其中,有一生致力于破解汝瓷天青釉配方的七旬老人,也有合作打制金箔几十年的“黄金搭档”。《传承》(智慧篇)以“匠人”为切口,讲述匠人们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,呈现非遗背后人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密码。同时以小见大、由点及面,在讲述“非遗人”生动故事的基础上,着力于呈现人与其传承创造物之间的相互陶冶和丰润,呈现非遗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东方美学的绵延悠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传承》(智慧篇)还通过年轻态的技术表达展示非遗承载的古老中华文明,让非遗艺术展现出多层次的韵味和质感。为了从科学视角讲好非遗传承故事,制作团队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和模拟实验等现代科技手段,对2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考证和验证,发现它们所蕴含的“科学密码”。雄伟神奇的云冈石窟就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的光彩,多图像和三维激光技术的使用,清晰呈现了云冈石窟的细节,使佛教洞窟艺术以民间皮影工艺的方式得以再现。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,光影与时光重叠,成就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,两种存世千年的古老艺术形式也得到完美的融合,观众置身于技术营造出的奇妙的时光穿越感中。从这个层面来说,现代技术的使用赋予了传统非遗新的魅力和生机,不仅更好地展现了中国非遗及其场景中醇厚悠长的文化韵味,也丰富了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表达维度。

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。《传承》(智慧篇)跟随一位位非遗传承人,探寻一个个经年累月磨炼出的非凡技艺和人类突破极限的文化奇观,使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记忆得以保留,让非遗的人文精神得到萃取。在这场文化之旅中,《传承》(智慧篇)以纪录片的形式为传统非遗找到当代发声的方式,巧叙“活”的传承,生生不息。相信在纪录片与非遗携手同行的道路上,前方会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们探索。

(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)

上一篇:天天精选!A股节前“三连阴”,沪指失守3200点,节后会何去何从?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

推荐阅读

更多